中研院院士、第2屆國家講座得主吳妍華。本報資料照/記者徐世經攝影 分享 facebook 針對教育部的玉山計畫中的「玉山學者」,交大前校長吳妍華表示,國家講座是鼓勵國內做了20幾年研究的學者,必須要講學、分享經驗;她把「玉山學者」的意義解讀為「人才躍升」,這樣做的成功機率很大。如果玉山計畫是比照人才躍升計畫就值得,但錢要花在刀口上。玉山學者本薪加上獎勵,年薪總共650萬應該是上限,不可能每個人都給650萬,還是要看不同程度。吳妍華指出,教育部前幾年有1個人才躍升計畫就蠻好的,請國外資深學者在某領域有前瞻想法的人來台,1年待幾個月,屬於part time,1個月給他40萬,可是只有來3個月教書或帶團隊,1年才花120萬元。這種借重國外大將回台上課幾個月的作法,屬於「part-time」性質,但對國內現有團隊轉向新領域的幫助很大,不見得人一定要一直留在台灣。如果要留下來,但政府沒有錢,可以去募款或是跟產業界結合,產業界也可以出薪水。吳妍華表示,國外人才不可能把所有團隊都搬來台灣,因為有研究環境的限制等,建議可以採取「短期式」。如果台灣沒有設備,這些玉山學者可以類似「顧問性質」,來台帶動年輕學者。她也認為,的確要幫忙一些有潛力的年輕學者?
E94F9AAFA57534CE
arrow
arrow

    terrendsl5f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